在一堂常规的文言文教学课上,往往会看到教师讲的细致入微,而学生却逐渐进入无精打采的状态;在一堂散文课上,教师竭尽全力地展示着散文构思的精妙,学生却双眼失神,神游物外。教师自认为万全的准备、卖力的教学可以获得同等的回馈,却往往在课后的练习反馈中备受打击,可以说这是一堂无效的教学。教师是否要想一想,她的声嘶力竭是否真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中教师作为输出者,学生作为接收者的角色是否固定?

在以往的教法指导中,常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学情对教学环节进行修改,即根据学情预设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在本应顺利进行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突然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这往往会让年轻的教师措手不及,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则会巧妙地化解这种尴尬。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惑有可能是教师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所以这种质疑也是正常的。在初入讲坛时,年轻教师面对这种措手不及的情况,会首先想到该如何立刻捍卫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而选择忽略学生的声音;经验丰富的教师则会选择先认真听学生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感受;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则会选择做学生的听众,听清学生真正的需求,并没有把这种突发情况看作是一场与学生争高下的比赛。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教师备课并不能预设所有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应明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将“我”放在学生之后。同时,步入职场的人们往往会发现,读书成绩的优劣并不能左右他的发展,而沟通能力极强的人往往在职场游刃有余。沟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认真的倾听对象,归其根本,教师也确实要首先学会认真聆听,才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无论在课堂之中,还是在课堂之外都很重要。

在往年的暑期培训中,我也曾接触过类似的课堂效能训练方法。在培训中,指导教师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学生之间,观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以此来判断教师课堂中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来改善教学方法等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如果能够注意听学生在听课时随机的发问,有时更具有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课堂中,教师通常忙于将准备充分的内容全部教给学生,但总会有学生对某个问题表示不理解,又没有机会说出来,就会在下面小声发问。其实他的顺嘴发问往往还代表了其他一部分没有发声的同学的想法。如若教师此刻能捕捉到这个声音,判断这个问题的普适性,适当地放弃部分教学内容,那么这个学生的疑问就有可能得到解决,其他没有发问的同学也能够解决疑惑。在每天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老师反复强调聆听的重要性,只有捕捉学生细微之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从而和学生有了如诗歌的唱和一般的交流,沟通就此建立。

在最近《归园田居》的教学当中,我预设了以“归”为中心的问题链,在问题进行过程中有一处是需要赏析写景片段。学生在讨论时我会在旁边听,发现他们讨论的有趣之处,也捕捉问题,继而给出相对宽泛的提示,以作点拨。而在接下来的陈述中,学生会出现一些并不符合预设情景的答案,比如他认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说明陶渊明居住之地很简陋,是为了表明他归隐的决心。实际上此句一般认为是介绍归隐之地的环境,并且阅读后面的诗句可以发现陶渊明描绘的是一个悠然、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所以这里的“草屋”不至于到简陋的程度,简朴就可以概括了。这时教师绝对不能含糊地掩饰过去,或是直接纠正,而应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认为陶渊明所隐居的地方是简陋的呢?”在学生说明答案的来由之后,我听到了坐着的同学中有小声说道“简朴”的,于是我就依托于这一同学的答案,让他也说明理由,和之前的答案进行比较。学生顺利地通过后文发现了概括不当的问题,课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因为这场小小的辩驳而更加集中,可以说这要比直接纠正学生的问题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除了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灵感”迸发,也要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在新高考的形势下,如何让语文教学与生活情境相融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成为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改变“为了教教材而教”禁锢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对此,陈兴才教授曾向我们呈现了实际操作案例,既展现了如何依据学情打通篇目间的关系,又提供一些有效的任务群设计概念。同时,教师应注意在任务群教学设计时,尽可能设计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像“孔孟庄”专题教学就是将三位思想大家放在一个维度中进行比较,在具体教学环节设计中,需要先明确学生对三位的了解程度,依此设计出将三者比较的学习设计,比如推断一些名言论出自谁口?某行为会是哪位思想家所为?这种既有趣味又有指向性的设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了三位思想家各具特色的核心思想观点。课堂之外,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声音。假期里我读到了一本有关教师效能训练的书籍。书中提到无论在课堂中抑或课堂后,学生与教师发生交流时,教师也应学会倾听。

 总此,“一个使用权利与权威的人,只会让支配者变得软弱、无力、依赖,且不成熟。”「1」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够关照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诉求,那么就不必再声嘶力竭的教学了。如果课后教师能够接纳主动来倾诉的学生,倾听她们的烦恼,理解他们,或许能为年轻人在成长中提供方向。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的声音无处可逃,很多学生只有在单向的教学中学习,从而成为依赖性极强的个体。教师只有真正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提供给学生适合他的扶手,才能让学生成为独立的人。如若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或许就会发现课堂额外的乐趣,侧耳倾听,有风自南。

[1]《T.E.T教师效能训练》,[美]托马斯·戈登,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