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究》简介

  • 《教学与研究》

    《教学与研究》(季刊)创办于1953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本刊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宗旨是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教学与研究》创刊于1953年5月。其创设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就是此前一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要基地,重点培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的决定,同时,开始在全国高校中正式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以,本刊一创立,即确定了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为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普及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刊在当时还组织并刊发了一系列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如关于“逻辑”问题的大讨论,就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本刊在1964—1978年间被迫停刊14年。从1979年开始复刊。1980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正式确立本刊为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在新时期,本刊恢复并继续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05方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本刊为配合国家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化”工程,配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精神,配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积极投入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建设和发展中,精心组织和大力刊发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本刊的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努力扩大本刊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日益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中的一面旗帜。

    近几年,本刊始终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品位、学术风格、学术特色。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新进展,关注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意识、学术意识、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力求所刊发的文章可以及时而准确且全面、系统、深入地反映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之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思想流变,反映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之专业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和改革的最新形态和信息,并努力尝试着对其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阐释。

    本刊目前的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经典著作研读、哲学问题探索、政治经济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世界、西方思潮评介、研究述评、教学难点解析、动态?信息等。

    本刊早在1996年即建立和制订了比较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条例,并于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内部考评制度。从2004年开始,本刊创设了特约编审制度,即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本刊的特约编审,请他们参与本刊的选题策划以及疑难稿件的审阅等工作。从2007年起,本刊又建立了匿名评审制度。目前,为保障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本刊对所有稿源实行严格的内部三审制和稿件的外请专家匿名评审制。

    本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5年,本刊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首批名栏工程 ”。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1999年、2000—2002年、2003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公告中,本刊在马克思主义类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五、第五、第五、第三、第二、第一。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后改称“《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本刊在2007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学科分类(马克思主义类)排名(按全文转载量)中位列第五、2008年位列第二。在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综合性学术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中位列第十、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十三;在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类期刊按全文转载量和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均位列第十。在2010年《复印报刊资料》综合性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位列第六、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七、按综合指数总排名位列第四;在2010年《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类期刊按全文转载量总排名位列第七、按全文转载率总排名位列第二、按综合指数总排名位列第五。在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所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中,本刊2005—2010年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97、628、777、602、2687、2182,影响因子分别为0.515、0.62、0.74、0.446、0.601、0.514。

    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不涉及任何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

  • 《教学与研究》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教学与研究》期刊荣誉

    该刊曾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教学与研究》栏目设置

    理论研究、课程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德育探索、教学研究、师生研究、职成教育、比较教育、德育在线、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教师成长、教学设计、艺术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题专栏、专题研究。

  • 《教学与研究》投稿

    一、本刊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53年创刊,办刊宗旨是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刊秉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品位、学术风格、学术特色。
      二、本刊鼓励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倡导扎实和严谨的学风,注重学术规范。来稿如出现学术不端现象(如侵犯了他人著作权、一稿多投、抄袭等),其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作者自负。
      三、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时请作者将姓名、所在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单放一页,正文中不得出现任何反映以上个人情况的信息。
      四、来稿以10000字为宜。来稿请附:中英文论文题目全称,要求中文题目用汉语,不得用英文及缩写。中英文摘要(200字以内),要求客观阐释论文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最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中英文关键词3-5个。
      五、来稿如系课题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须列示课题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采用统一标识格式示例为: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60年基本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08ADJ003)的阶段性成果(或“结项成果”)。所列示的基金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六、 文献采用页下注格式,文献出处必须是正式出版物。引文文献格式:正文中格式,① 每页编排序号,一般用①、②…;同页文献重复的罗列,如①②③。
      (一)中文页下注
       1.著作
       ①       赵曜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第5页。
       2.杂志
       ②       张凤阳:《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报纸
       ③       《彭真阐述理想、民主和法制》,《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7日。
       4.论文集
       ④       里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载[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⑥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⑦       张三:《…》,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16年。
      (二)外文页下注
       1.著作
       ① Alastair Iain Johnston, Social States: 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1980-200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24-25.
       2.杂志
       ② 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Sikkink,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8,52(4):887-917.
       3.论文集
       ③ Peter Gourevitch,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 Walter Carlsnaes, Thomas Risse, Beth Simmons(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age, 2003, p.318.
      (三)电子文献
       ① 徐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2年11月12日,http://www.zhb.gov.cn/ zhxx/hjyw/201211/t20121112_241815.htm.
       ② The Pew Center, “Faith on the Move: 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March 8,2012, http://pewresearch.org/pubs/2214/religion-religious-migrants-christians-muslims-
    jews?src=prc-newsletter.
      七、本刊来稿一律不退,敬请作者谅解。若作者投稿之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八、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来稿一经刊发,即致稿酬及样刊两本。
      九、本刊对拟采用的稿件有酌情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特别声明。凡刊发于本刊的稿件,其著作权均由本刊和作者共同享有,作者著作权的使用费已在稿酬中一次性给付,本刊不再另行支付。如作者不同意刊发的稿件被本刊所授权的相关转载、摘编、收入论文集以及数字化方式上网、下载、复制、汇编、发行、传播等用途,请在来稿时作特别声明。无特别声明者,作者向本刊投稿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规定。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2020年9月